因为这句话还没有说完,是说这句话的人,他还有很多话想要说出来,但是又不方便把这些话具体讲出来。说话后面带上括号,就是要你添加词语,添加适当合适的词语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让你参与,让你参加修饰语。
括号的介绍
括号一般是指表示文章中的注释部分使用的符号。这种注释是夹在正文中间的夹注。写文章写到某个地方,为了让读者了解得更透彻,有时需要加个注释,或者在运算中要改变运算顺序,也需要用到括号。
注释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小括号内只能对前面的语句进行附加说明,不能引入新的内容。
网友经常这种句式来表示反讽,就是一句话后面加半个括号。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
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这是社会普通的解释,但在19和20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古典含义。
反讽来源:
反讽原为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即佯作无知者。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却被证明是正确的,迫使对方认输。
古希腊贤哲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就扮演这种角色,大肆嘲弄自以为是的聪明者。反讽表现了一种矛盾的语义状态:采取了旁敲侧击、声东击西的表现手法。
它是从古希腊开始出现的,后来又不断发展,并逐步成为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方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反讽
一般是内心独白。就是心里咋想的。一般用来缓解一下气氛,让气氛愉悦点儿。
可能只是聊天时的一种习惯。
每个句子在不同情境和语气下读出来是不一样的,加上语气词可以让人明白他说的到底是哪种意思。
意思是这句话不必当真,只是开玩笑的。但是宅们懒得打字,就简化成这样了。是从日本的语法传过来的。
梗用于流行事物比如综艺、动画剧、动画电影、真人剧、真人电影、漫画 小说、电子游戏等。“梗”字的词义被不断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乃至故事中发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经典梗”、“撞脸梗”、“言情梗”、“创意梗”、“幽默梗”等。
相关信息
当代优秀的华语小说家、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张大春先生也在公开发表的报纸上指出了这个问题:“以传播媒体的现况推之,我可以更大胆地估计:就是出于电视公司听写字幕的人员“无知的创造”,我们如今才会经常将该写成“哏”的字,写成了“梗”字。
无知、懒惰且望文生义的不只是这些听写字幕人员,还有上节目以及看节目的演艺人员、名嘴和传媒受众。大家不需要通过考试或学力认证,非但将“哏”误认并错写成“梗”字,还硬是使得“梗”字居然有了“好笑”、“可笑”之义。”
你好,你是屏蔽了这个群的发言
后面的()代表了 这个群的发言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