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和老师的微信聊天,是可以放到起诉里面,作为起诉证据的。也极大的提高了搜索证据的效率。
其实这种情况就是,你妈妈把自己看的太高了,婚姻满足了自己80%,另外20%需要婚外情来满足;既然知道她不会离婚,那就好办了,你可以先提醒她,然后再用要看她手机等这样比较明显的举动逼迫她;她如果还当作不知道,那你就在她出去散步的时候,告诉她你要和她一起去;如果刚好没碰到,她已经出去了,那你就打电话给她,问她在那里,让她马上来,或者你要去找她;她挂了,你就再打;反正她不戳穿,你也不戳穿;到最后肯定她先受不了;她要么收敛,要么就会找你谈话;无论哪种情况你都可以告诉她,爸爸为家庭的付出,和对他的信任
一位妈妈因为13岁的女儿割腕自杀来访,口口声声说着的,都是孩子的问题。
妈妈说, 这个孩子是未婚先孕的,当时不想要她来着,可是家人都劝她生下来,所以才奉子成婚。
孩子生下来之后,虽然婆家没有明着嫌弃是个女孩,却也不大热情。婆婆勉强伺候完月子就回老家去了,说自己身体不好,没有再来帮忙看孩子。
这个妈妈只好自己带孩子,偶尔回娘家混吃混喝。她自己的妈妈还没有退休,因此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帮她,在孩子3岁之前,这个妈妈对自己的宝宝充满了怨恨。
她自己在心理上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孩子就来了,她觉得孩子给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她什么都做不了,哪里也去不了。
妈妈的情绪很不稳定,孩子也一样。“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粘人,我稍微离开她的视线她就哭,往死里哭,可烦人啦!”这个妈妈对我说。
送幼儿园的过程也颇为曲折,这个女孩子足足哭了一个学期,老师和妈妈都很无奈。不过那时候也没觉得孩子是适应不良,想着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多数做父母的,虽然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却常常自欺欺人,认为长大就好了,耽搁了不少真正有问题的孩子。)
比如这女孩,明明是严重缺乏安全感,却被定义为粘人。越粘人,妈妈越急于摆脱;结果孩子就更加没有安全感,更加粘人……
母女俩就这样纠缠着一路走来,直到女孩儿的青春期。因为担心孩子网络成瘾,所以没有给孩子买手机,只是允许孩子在双休日玩妈妈的手机,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妈妈其实因为自己的苦闷,早就“精神出轨”了。她说自己有一个无话不说的网友,从来没有见过,却很懂她,所以经常聊一些暧昧的话题。平时,这个男人不会在双休日发消息给她的,但是那天手机在女儿手里时,恰好他发了一条链接过来,女儿顺手就打开了,结果一条一条看上去,事情便败露了。
我问妈妈为何不删掉那些信息,明明自己知道女儿会拿自己的手机玩,那不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妈妈说,很苦闷的时候,翻翻聊天记录,也是一种安慰……
女儿很愤怒,妈妈很委屈。妈妈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才在不满意的婚姻里苟且,女儿却觉得妈妈从来没有为自己着想过,是一个自私的妈妈。
这件事情发生后,女儿很长时间不和妈妈说话,经常用鄙夷的眼神看着她。
放暑假前,因为女儿的成绩大幅度下滑,妈妈说了她几句,她就割腕了。
心理咨询师不是法官,不会在咨询时对来访者进行道德审判。这个妈妈的行为虽然违背家庭道德,但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问题在于,母女之间的裂痕在一开始就早已埋下隐患,妈妈和女儿的情感链接建立在彼此相守又彼此怨恨的基础之上。
聊天记录只是一个导火索,引发的孩子内心的无价值感和不安全感,她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妈妈的背叛与其说是道德沦丧,不如说是给女儿心口上插了一把尖刀,带了无法承受之痛。
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孩子怎么还有可能把学习搞好?而学习不好,似乎也成了她报复妈妈的手段之一。
整个家庭危机四伏,爸爸虽然看起来不知道这件事,却也游离在家庭之外。女孩在用生命拯救自己的家庭,父母却抓住学习成绩不放。
如果这个家庭愿意做一段时间的家庭治疗,还有各自成长和改善的可能性,如果不愿意,那么咨询师也很难帮到他们了。
危机也是机会,期待这个家庭抓住机会,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