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客接单 > 正文内容

基督教释经学手册(基督教圣经解释书)

hacker3年前 (2022-05-30)黑客接单113
本文导读目录:

约书亚记一章到九节解经资料大全

约书亚记一章一到九节逐节详解:

【书一1】「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

〔吕振中译〕「永恒主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永恒主告诉摩西的助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

〔暂编注解〕摩西约在主前1405年逝世。

摩西逝世前,遵照神的吩咐,将领导权移交给了他忠心的助手约书亚(申三十一1~8)。关于约书亚的生平,看书前参考资料。本章记有以色列年轻一代在他率领下渡河进入迦南前的三段重要讲话:1,神给约书亚的晓谕,再三勉励他“当刚强壮胆”。约书亚虽已八十多岁,身经百战,但初承伟大领袖摩西肩负的大任,面对强敌,难免胆怯。耶和华嘱咐他不要惊惶,因神与他同在,又反复叮咛务须遵守神藉摩西所传律法,以确保顺利亨通(1~9节)。2,约书亚下令全民准备渡约但河进入神赐以色列人为业之地迦南,并对流便、迦得和玛拿西两个半留在河东地的支派讲话,要他们的勇士依诺与其余支派一同渡河击敌(10~15节;参申三12~20)。3,全民回答他的讲话,全心全力拥护他(16~18节)。

以色列的第一位领袖摩西去世了,新一代成长了,他们要……约书亚记始于以色列人在应许之地的边缘,就是在约旦河东安营之时。那时,摩西刚辞世不久,他们为他哀哭的日子也满了(参申34:7-8)。在三十九年以前(就是从前在西奈山用一年时间,领受了神的律法以后),他们本来有机会进入应许之地,却因为不信神能使他们得胜,所以神不让他们进入,要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直到这悖逆的一代全都死去。

他们在旷野飘流时,接受并遵行神的律法,并且教导下一代的人谨守,好叫他们能进入应许之地(也称为迦南地)。年轻的一代长大以后,领袖叫他们牢牢记住,对神信而顺服就必得胜,不然就会自取其祸。在老一代的人死尽,新一代的人长大成人时,他们就整装待发,要去占领渴望已久的应许之地。

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参民7:1。原文第一个词暗示《约书亚记》是《申命记》的继续,同时也说明约书亚是《申命记》最后一章的作者。他从本节起接着记录他自己的经历。时间一定是为摩西举哀的三十天以后(申34:8)。

仆人。该词往往指完全顺服主人的人。在本节指完全顺从神和他吩咐的人。

神的计划从来不依靠一个人。摩西死后,神已预备了约书亚。摩西最有资格站在法老面前。约书亚所面对的,则是迦南人。神拣选人考虑到四个因素:一,他的性格。约书亚是一位军事天才,勇敢又坚定(民14:6-9),赋有强大的个人影响力(书24:31)。二,他受过训练,担任领袖已有四十年(出17:9,10;民13:2,3,8)。训练和经验是很重要的。三,他的威望。他和迦勒曾力排众议,主持正义。四,所要完成的任务。驱逐迦南人需要战士。人选和任务必须相称。

帮手。不单指宗教方面。它是出于自愿的帮助,与“仆人”不同。仆人是被迫的。

1:1-5 约书亚作领袖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照人的意思──约书亚接替摩西,作以色列人的领袖。他有甚么才华可以领导以色列全族呢?(1)是神所指派的(参民27:18-23)。(2)他曾目睹神给埃及降十灾,释放百姓脱离为奴之地,而他更是仅存的两个见证人之一。(3)他作摩西的助手达四十年。(4)在窥探迦南地的十二探子之中,只有他与迦勒深信神必能叫他们占领那地。

【书一2】「“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

〔吕振中译〕「『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你和众民都起来,过这约但河,到我所赐给他们、以色列人的地去。」

〔暂编注解〕约但河为迦南地东疆的屏障,春季洪泛期内,河面阔至一公里,水流湍急;但平时,耶利哥城附近河面不过四、五十公尺。以色列人过约但河时值“收割的日子”,为阳历四、五月间,河水泛滥时期。神命河水分开,使以民可以过河登上对岸干地。一千数百年后,耶稣也在此河中受洗。

“摩西”因不信——击打盘石出水,(参看民二○12),不能进入巴勒斯坦地。“约但河”水涨的时候(书三15),会很难渡过;其宽度由二百码(183米)至一英里(1.6公里)不等。

“现在你要起来”,──如果神向你这样说,你会……约书亚曾协助摩西多年,所以他已准备就绪,来担当民族领袖的大任。领袖的更易,在许多机构中乃是常事。新旧交替之际,要想建立新领导层,就必须平稳过渡。新领袖必须受到训练,才会有卓越的政绩。如果你现在居于领导地位,请你开始准备物色接班人。这样,当你离开或升职的时候,他就会有迹可循,不至于政因人废。如果你立志将来作领导人,现在就要向别人学习借镜,一旦准备妥当,机会来临,便可以接班挑大梁了。

约旦(Yarden)。 来自动词yarad (下去)。约旦河水流湍急,源于2,814米高的黑门山,以每英里60英尺的速率倾泻到低于海平面209米的加利利海。当它流出加利利海时,下降的速率就低多了,大约每英里10英尺。每年春天,当黑门山的积雪融化的时候,约旦河河水总是涨过两岸,汹涌澎湃地冲到低于海平面400米的死海。这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水。所以“约旦河”是“下去”的意思。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所渡过的,就是这条河。

我所要赐给。神强调是他赐他们迦南地为业的。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创13:15),要实现在他的子孙身上(见创15:16-21)。亚摩利人的恶贯已经满盈。但征服迦南是逐步实现的。只要他们忠心顺从,勇往直前,迦南地就属于他们。神的其他应许也是这样。我们只有努力,这些应许才会实现在我们身上。神的恩赐总是大于我们的接受能力。他拥有无限的资源。只是我们的接受能力限制了他的施给。

【书一3】「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

〔吕振中译〕「凡你们脚掌所踏的地方、我都照我所告诉摩西的赐给你们了。」

〔暂编注解〕“脚”是权力的象征,被踏在脚下表示征服(参诗一一〇1)。以色列人脚掌踏过之地,便取得所有权。

所踏之地。有人认为本节暗示以色列人会轻而易举地占领迦南,就像后来他们攻占耶利哥那样。但因着他们的不忠心,如后来在艾城那样,他们的征服才比预期要困难得多。

你们脚掌。古时人们习惯用脚步来测量准备耕种和建造的土地。脚印被视为占有的标志,表明这块土地已踩上占有人的脚印,成为他的财产。脚印还比喻拥有家园。所以这里暗示以色列人需有所行动,才能拥有土地。他们的脚走到多远,就获得多少土地。这是一个慷慨的应许,但他们必须亲自行动。这是一条神圣的法则。

【书一4】「从旷野和这黎巴嫩,直到幼发拉底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处,都要作你们的境界。」

〔吕振中译〕「从旷野和这利巴嫩、直到大河、就是伯拉河、赫人全地、又到大海、日落的方向、都要做你们的境界。」

〔暂编注解〕此处所记疆界乃当年神应许赐给亚伯拉罕后裔的土地(看创十五18及申十一24注);以色列人要到所罗门王时代,才得到此广大土地。“旷野”包括南地与西奈半岛,为南边的界限;“黎巴嫩”即今黎巴嫩境,为北界;“伯拉大河”就是幼发拉底河,乃东界;“大海日落之处”为今地中海,是西界;“赫人的全地”指今叙利亚北部。赫人退居北疆一隅已数百年。迦南仍称为“赫人之地”。

应许地的南界是亚拉巴的“旷野”;北界是“利巴嫩”。东界是“幼发拉底河”;西界是地中海。学者常认为“赫人的全地”是指叙利亚北面,但这句子在七十士译本和申命记十一章24节都没有出现。这是应许给亚伯拉罕的地,但仍未长久由以色列人拥有,而且这应许要到千禧年的时候才能完全实现。参看创世记十五章18至21节的脚注。

「旷野」:也许是指东南的阿拉伯旷野。

「利巴嫩」:为以色列领土的北界。

「伯拉大河」:即今日的幼发拉底河,为东界。

「赫人的全地」:指东北的叙利亚。

「大海」:指地中海,为西界。事实上,神应许的这广大版图,以色列人只得到部分(因他们并没有遵行神的话),直到大卫和所罗门时才扩展至这些地界。

赫人的全地。七十士译本没有这句话。也许在翻译的时候,赫(梯)人的重要历史地位已经被人遗忘。

【书一5】「你平生的日子,必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样与摩西同在,也必照样与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吕振中译〕「尽你一生的日子、必没有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样和摩西同在;也必怎样和你同在;我必不放开你,不丢弃你。」

〔暂编注解〕约书亚的新任务,包括率领二三百万人,全面攻占一块陌生的土地。即使对约书亚这样能干的人来说,这也是个极大的挑战。如果离了神,前面的任务会使人胆战心惊;而有神帮助的话,却能成为伟大的冒险和尝试。神怎样与约书亚同在,当我们面对新挑战的时候,他也要怎样与我们同在。我们虽不是去征服列国,但是每天都要克服困难的情势,应付问题的人物,面对不同的试探。神应许过永不撇下我们,必要帮助我们。求他帮助,就能胜过人生的许多挑战。

在你面前站立。也就是“能够抵挡你”。神给今日基督徒的应许不比约书亚时代的少。宇宙的创造者,永恒的天父已保证用他所有的资源来支持我们。他给约书亚也不过如此。神不准备让基督徒后退。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他就为我们开辟通往迦南的道路;而后退则往往意味着死亡。

不撇下你。直译是“不松开拉住你的手”,“不放弃你”。

也不丢弃你。“撇下你”和“丢弃你”是同义的。并列是为了强调。神站在谁一边,谁就能得胜。不论在那里都能取得胜利。约书亚和一班在过去经常失败的百姓面临着重大的任务。神在这里应许决不把抛弃。他要支持他们到底。对于现代的基督徒也是这样(太28:20)。

【书一6】「你当刚强壮胆!因为你必使这百姓承受那地为业,就是我向他们列祖起誓应许赐给他们的地。」

〔吕振中译〕「你要刚强壮胆,因为是你要使这人民承受我向他们列祖起誓应许给他们、的地以为业。」

〔暂编注解〕耶和华神曾应许以色列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和雅各,将迦南地赐给他们的后裔(创十二6~7;十三14~15;十五7~21;二十八13),又向摩西提及(出三13~17)。如今他们就要去得到这个等待已久的产业。

大大壮胆。缺乏勇气就是缺乏信心,“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来11:6)。如今最缺乏的就是勇气──缺乏勇气在所有的场合用我们的言行来承认基督,缺乏勇气相信《圣经》并在生活中实行之,缺乏勇气在处于少数时表达和坚持我们的信念。撒旦并不怕有学问,有影响和有财富的人。但当一个谦卑的人以不可动摇的勇气凭信心前进时,他就恐惧战惊了。神所赐的勇气会给人以不可战胜的力量。神正在预备约书亚担负需要完全信靠他的工作。

你必使这百姓承受那地为业。“你”在希伯来文中是强调的。“使这百姓承受”也指比攻占土地更加困难的土地分配。这需要领导的艺术,才使各方达到满意。从以后百姓没有发生重大抱怨的情况来看,约书亚在进行这项复杂工作的时候,是得到了神智慧的引导。我们有没有完全依靠神的引导,而使我们所领导的人满意呢?还是因我们的领导而引发怨言呢?

6-8 顺利亨通的秘诀何在?许多人以为顺利亨通是由于有权有势,又与权贵相交,力求出人头地所致。但是神教导约书亚的亨通之路,却正好相反。他吩咐约书亚,要成功就必须,(1)刚强壮胆,因为摆在他前面的任务并不容易。(2)遵行神的律法。(3)恒久阅读查考这律法──神的话语。要想顺利,就要听从神对约书亚讲的一切话。按世人的标准来说,你可能不是成功的人,但在神眼中,你却是成功的人──他的看法才是永久的。

【书一7】「只要刚强,大大壮胆,谨守遵行我仆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离左右,使你无论往哪里去,都可以顺利。」

〔吕振中译〕「你只要刚强,大大壮胆,谨慎遵行我仆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于右、或偏于左,好使你无论往哪里去都得亨通。」

〔暂编注解〕只要刚强。完全顺服神,配合他所表达的旨意,乃是成功的条件。这项任务约书亚无法靠自己来完成。人的力量必须与神的能力联合起来。神的计划是成功的保证。约书亚不可能一方面依靠自己的办法,一方面又指望神的悦纳。在得救和战胜罪恶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刚强壮胆遵行神的一切吩咐。

不可偏离左右。神凭着他的智慧所发的每一条命令,其细节和整体是一样神圣的。忽略“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太5:19),就是违抗神的完美了。我们可能赞同总的原则,却不重视细节。这样我们就是不顺服神而随从自己了。所以表面上的细节能考验我们是否完全效忠神。

顺利。“要谨慎”。“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箴9:10)。顺利是智慧选择的结果。一个人只有与一切智慧的泉源合作,才能聪明行事。

7~8得产业并非无条件,全民必须信守律法。“这律法书”指神藉摩西所传的一切律法,包括《出埃及记》、《利未记》和《民数记》中所记载的律法,以及《申命记》中摩西作的讲解(参申一1注)。

【书一8】「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总要昼夜思想,好使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顺利。」

〔吕振中译〕「“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你要昼夜沉思,好使你按照书上所写的一切话谨慎遵行;因为这样、你所行的路就会顺利,这样、你就会亨通。」

〔暂编注解〕约书亚能够完成使命与否,在于他个人对神“律法”的顺从。“思想”。沉思、冥想,包括大声朗读和反复诵读神的话(诗一2)。留意律法在这时已经写成,而且被奉为权威。

不可离开。“定居迦南以后,家家户户每天都要重温神的例律”。约书亚自己也要遵守赐给百姓的命令。那不是专横的法典,而是他成功的关键。这条命令也是赐给以色列未来的国王的(申17:18-20)。

昼夜思想。原文指沉思,有时还发出声音来。如果一个人因为忙碌而原谅自己不默想和进行其它崇拜活动的话,那么约书亚更有理由这么做。约书亚虽然身负重任,仍抽出时间默想。我们因为忙碌而忽略默想,已造成多大的损失啊!我们匆匆忙忙地阅读圣经,往往没有发现其中的珍宝。如果我们一句一句地默想,把世俗排除在外,让神对我们说话,引导我们的思维,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意想不到的真理。正确的思考会导致合适的行为,就是“谨守遵行”。

【书一9】「我岂没有吩咐你吗?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 神必与你同在。”」

〔吕振中译〕「我不是刚吩咐你么?你要刚强壮胆;不要惊恐,不要惊慌;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永恒主你的神和你同在。』」

〔暂编注解〕刚强壮胆。神第三次发出这样的命令(见6,7节)。约书亚在过去的岁月中已经显示出勇气。但神还是一再重申这条命令。约书亚不是不相信神的能力,而是自觉卑微,认为自己的智慧,能力和效率不足以应付摆在前面的任务。这种感觉可能部分是因他长期与摩西那样的伟人同工的缘故。神很看重谦卑的精神。他会为这样的人工作,并与他合作(见赛57:15)。约书亚的谦卑,证明他有资格承担托付给他的神圣的使命。

(网上资料)

基督教和佛教的区别?

基督教是一神教,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神,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们上天国,也有权使我们下地狱。不因犯过而不升天国,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狱,但看是否信神信得彻底。信者升天国,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狱。

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论。佛教主张众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起、因缘灭。我们这个世界的形成,因为是由生到这世界来的那些众生,过去所造种种业,而感受到的结果,这叫做“业果”,或称“业报体”。共同的环境是由共业所感;各人的环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别业所感。是由众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创造,所以是无神论的宗教。但是佛教并不否认各种鬼神的存在。只是佛教所讲的神鬼是众生的类别,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基督教释经学字义解经与字句解经的分别在哪

字义解经需要查找某个字的希腊文希伯来文字母的意思,对比之下得出圣经某个字词的内涵;而字句解经需要联系经文的背景和上下文,同时要知道这个句子的语法和语态,比如现在进行时的语句。

1、上主的话宗座劝谕,是何时写的?什么背景写的?其目的? 2、教宗训示我们对文化幅度圣言的贡献有哪些?

有关福音历史性的训示

一、慈母圣教会,「真理的柱石和基础」(注一),在她向人传播天国救恩的工作中,常常应用圣经。她也常常保护它,免得受到各种误解。因为有关圣经的问题,从来不会完全解决。天主教的注释家,应当毫不气馁的去解释天主的言语,以及答复向他提出的各种困难。他更应该努力的使圣经的意义更加明显、清楚。他不但应该很坚定的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且在一切之上依赖天主的帮助和教会的光照。

二、今天在教会中有很多忠实的子女,在有关圣经的事务上成为专家,以应付时代的需要。这实在是一个极大喜乐的泉源。他们跟随着教宗的训导,完全献身,全心而毫不倦怠的奉献自己来做这种严肃而艰辛的工作。「其它教会的子女应该牢牢的记住。对于这些在上主葡萄园中工作的果敢工人,对于他们的成果,我们不但应该以公平和正义去判断,而且也应该用最大的爱德去批评。」(注二)因为即使如热罗尼莫这样杰出的注释家,有时在解释较难的问题时,也是没有完全成功。(注三)应该注意「辩论尖锐的论战,不能够超出互相友爱的范围。也不应该在辩论中使人对天主启示和圣传的真理也好像发生疑问,除非大家保护彼此之间的协和,以及尊重某些原则,不能期望如此众多人不同的研究,能在这里学问上得到很大的进步」。(注四)

三、在今天的时代中,注释的工作比任何时候更为重要。因为有许多通俗性的作品,对福音中所记载的事物和言语的真理发生疑问。为此之故,宗座圣经委员会为了实行教宗所托付给自己的任务,认为应该订立,并坚持下列数点。

四、天主教的注释家遵从教会的指导,应从早期的解释者中,特别是从教父和教会的圣师对圣经所有的认识中获得利益;但是他也应该把他们的成果向前发展,为了使福音中不变的真理和权威显出他们全部的光辉。圣经注释家应该精确的固守理智的原则和天主教释经学的规范,他也应该勤奋地应用现代一般的历史方法。这种方法仔细地考察数据来源,然后确定他们的性质和价值。他也应该应用原文批判、文学批判及各种语言的认识。注释者也应注意教宗比约十二的忠告,他劝告说:「明智的研讨圣经作者所用的表达方式和文学形式而做一个真实而正确的解释。他必须信服,如果疏忽了在这方面的工作,不可能不给天主教的注释学带来严重的损害。」(注五)比约十二籍这个忠告宣布了一条对旧约和新约注释的普通规则。圣经作者在写作时曾应用了当时通行的思想和写作方式。最后注释者应该应用一切可能的工具更深入的探讨福音见证的性质,初期教会宗教生活,以及宗徒传统的意义和价值。

五、弱国环境需要,解释者也可研讨「类型批判方法」中所含合理的因素;以得到福音完整的了解。但是他应该小心,因为常常有许多不能够容忍的哲学和神学的原则与这种方法相混,而使这种方法和它在文学方面所得的结论走入歧途。这并非是一件稀有的事。因为这种方法的提倡者,由于他们的唯理主义的偏见而被引入歧途。他们拒绝承认超自然秩序的存在以及具有位格的天主以严格狭义的启示进入世界的这个事实。他们也不承认奇迹和预言的存在和可能性。其它的人具有一种对信仰错误的观念,好象以为信仰与历史的真理武官,或甚至和它不能兼容。有些人几乎先天的就否认启示文件的历史成分和性质,最后还有些人轻视宗徒们对基督所做见证的权威,以及他们对初期教会的影响,而强调初期教会的创造力。所有这些观点不但与天主教的道理相违背,而且也缺乏科学的基础而远离历史方法正确的原则。

六、为了适当的判断福音所传播的内容的真实性,注释者应密切地注意基督的生活和了教训,怎样经过三过传统上不同的阶段而传给我们。

七、基督、我们的主自己了选择了门徒(注六)。他们从开始就跟随了他。(注七)看见了他的工作,听见了他的言语,而因此成为他生活和教训的证人。(注八)当吾主以宣讲来解释他的教训时,他用了当时所流行思想的方法及解释的方法,他使自己适应听众的思想形态,他注意使他的教训为门徒们所容易记住,并映在脑海中。这些人正确了解了耶稣的奇迹和其它生活的事迹,把这一切做为使人因着它们而相信急速,并且用信德来接受救恩的道理。

八、当宗徒们为耶稣作证时,他们首先宣扬了主的死亡和复活(注九)。他们忠实解释了他的生活和言语(注十)。但是,当他们宣讲的时候,在所用的方法上也考虑到他们的听众所有的生活及环境(注十一)。在耶稣自死者复活后,他的天主性很清楚的被认为了(注十二)。信德非但没有毁灭传下来的记忆,而且更加使之坚定。因为信德是建立在基督所做、所教上的(注十三)。基督也没有变成一位「神话」的人物。虽然从那时起门徒们就把耶稣当作主和天主子;但是他的教训并没有因崇拜的结果而变形。另一方面,宗徒因着耶稣受荣耀的事件,以及真理之神的光照(注十四),对主的所言所行有更完全的了解(注十五)。他们把这些传达给他们的听众,这是无可否认的。因此,正如耶稣在复活后,「向他们解释」(注十六)旧约和他自己的话(注十七),宗徒们也按照他们听众的需要,解释耶稣的言行,「为真道服务而献身」(注十八)。他们宣讲时,用了各种适合他们目标的和听众思想形态的不同方法。因为他们对「希腊人及化外人;对有智慧的人及对愚蠢的人」(注十九)都是负债者(注二十)。但是他们所用来宣扬基督的各种形式,应该加以分辨而予以适当的估价。例如:要理、故事、作证、圣泳、光荣颂和祈祷词等,以及其它在圣经中和当时人所用的类似文学形式。

九、这种原始的训导最初仅靠口传,然后才笔之于书。因为不久以后许多的人就尝试「着手编成了记述」(注二十一)。四位福音的作者为了教会的好处,写了关于主耶稣的事。他们所用的方法适合于自己所特定的目标。在所传下来的许多事情中,他们作了选择,又把某些事情加以综合,另一些事情,按照教会当时情况加以解释。他们应用一切(可能的)工具,使他们的读者能够意识到向他们所传播事情的真实性(注二十二)。的确圣史们从他们所承受的一切中,所选择的,是那些适合不同情形的信众和自己心目中的目标的事,并且也使自己的叙述适合于同样的状况与目的。因为记载事物的意义,也因安排次序不同而变化,所以圣史们按照耶稣的言行对读者能发生的好处,而在不同的情况中解释传播它们。因此,注释家们应寻圣史们在叙述某件言行时所用的方法及上下文中找出圣史们的意义。圣史们虽然把主的言行用不同的次序来安排(注二十三),但是并未因此影响到故事的真实性。因为圣史们虽然没有逐字逐句的表达了耶稣的言语,他们所用的不同的文字却保存了原有的意义(注二十四)。正如圣奥斯定所说:「每一位圣史相信这是他的责任;就是按照天主所愿意的,在他自己的记忆中所保存的这些事物,用某种次序传达出来,一点也不减少福音的真理和权威。这是因为圣神按照自己的意愿给每个人不同的指导(注二十五)。他也管制了这些圣史们的思想,使他们记得所要写的材料。因为他要使这些书具有无上权威,所以他许可某位圣史用这种方法编辑他的叙述,另外一个则用他不同的方法。任何一位热心人,只要勤勉的用理智并籍天主的帮助去寻找,将会找到其中底蕴」(注二十六)。

十、圣经注释者除非注意到这些有关福音来源和组成的事情,而且应该用最近研究的成就,就不能够完成寻找圣史们所愿说的是什幺的任务。从最新研讨的结果可以看出来,耶稣的教训和生活之所以被记录下来,并不只是为了了便于纪念它们,而却是为了「宣讲」,因此给予教会一个信仰和伦理的基础。解释者应毫不厌倦而仔细地考察圣史们的见证,而能够发扬福音深刻而永久的神学价值,也清楚的显示教会的解释是如何地需要和重要。

十一、但是,还有许多最重要的事,天主教的注释家在讨论和解释它们时,能够而且应该自由地运用自己的技巧和天才。因此每人都能为了全体的利益贡献自己的所有,不断地促使神圣教意义继续进步,并预备及更加支持教会训导权的判断,而保护教会的荣誉(注二十七)。但是他应该常常准备着服从教会的教导,不要忘记宗徒们为圣神所充满而宣讲福音,而福音也是在圣神的默感下写成的,使圣史们不犯任何错误。「我们除了从福音中得知我们救恩的计划外,我们并没有从任何其它人中得到。宗徒们按照天主的圣意;曾一度宣讲的,后来用圣经传给我们的,是我们信仰的基础和支柱。所以说他们在没有获得完整的知识前就宣讲了,这是错误的。甚至有些人胆敢说自己是宗徒的纠正者。事实上,自从我们主自死者中复活后,他们穿上了自上而来的能力。当圣神降临到身上时,他们就为完备的知识和各样的神恩所充满。他们到世界各地去以天主的福音及宣扬天主慈恩的信息,向一切人传播天国的和平。」(注二十八)

十二、3对那些在修院和其它类似执教的人,「他们首先应关心的是……按照圣经应有的尊严和时代的需要去讲授圣经。」(注二十九)教师们首先应该解释它的神学教训,因此使圣经能「成为教会司择们神修生命的纯洁而无缺的泉源,以及成为宣讲工作中的食粮和力量。」(注三十)当他们应用批判学的艺术时,特别是文学批判,不应该只把它当做一个目的,而应该应用它们,更能了解天主籍圣史们所表达的意义。因此,他们不应该在中途停留,只因着文学上的发现而满足,却应该显示因着这些工具,对启示的教训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或是在某些情形下,驳斥某些错误。执教者如果遵循这些规范,可以使他们的学生,在圣经中发现它的确能够「使心灵提升到天主,滋养自己的灵魂及加深内修的生活。」(注三十一)

十三、2那些将道教训基督信众的人,应有极大的明智。在他们传达基督的教训时,应记住圣保禄的警告:「应注意你自己和你的训言,在这些事上要坚持不变。因为你这样组,才能救你自己,又能救你的听众。」(注三十二)他们应完全避免提出一些空洞尚未充分证明的新奇事物。对于已经坚定证实的新意见,应针对听众的需要小心地加以解释。当他们叙述圣经事件时,不要凭想象而加上与事实不符真理的细节。

十四、为一般信友着述的人,更应该注意明智的德行。应该小心的把天主言语中所包含的天国财富显示出来。「使得信众们……能被感动,而且正确的燃起他们的心火,改善他们的生活。(注三十三)他们更应把丝毫不离开教会公共的教训和传统,视为他们神圣的责任。他们固然应当利用在圣经科学上最新的进展,但是他们应该完全避免创造新奇的轻率意见(注三十四)。他们绝对不能因对新奇事物的冲动,而散布一些对某些困难尝试性的解释。他们应加以明智的选择和严肃的明辩,否则将影响许多人的信德。

十五、宗座圣经委员会认为需要诶性有关圣经的书籍和杂志、文章,应属于当地主教权下。因为主教们管理宗教事务及与信友们的宗教教导有关的事。(注三十五)因此,各地的主教应该极为注意的考察这些一般性的读物。

十六、5那些负责圣经学会的人,应该忠实的遵守宗座圣经委员会所定理的规范(注三十六)。

十七、如果这些事情都被遵循的话,圣经的学习便会给信友们带来利益。即使在我们今日,每人也能体会圣保禄书信中的话:「圣经能使我们凭着那在耶稣基督内的信德,获得得救的智慧。凡受天主默感所写的圣经,为教训、为督责、为纠正、为教导人学正义,都是有意的,使天主的人成全,适于饯行各种善工。(注三十七)

十八、教宗保禄六世,在一九六四年四月十三日特别接见以下签名的秘书,批准了这项文件并命令公布。

罗马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委员会秘书Benjamin N.Wambacp,O.Praem.

注释

注一、 弟前 3 : 5

注二、 「圣神启廸」通谕 ( Divino afflante Spiritu ) ( 第 46 段 ( EB 564 ; AAS 35 [ 1943 ] 3193 ;

RSS 101 )

注三、 参阅 「圣神恩保」通谕 ( Spiritu Paraclitus ) 二, 三 ( EB 143 RSS 50 )

注四、 宗座通函 「警醒注意」( Vigilantiae ) ( EB 143 ; RSS 33 )

注五、 圣神启廸第 38 段 ( EB 560 ; AAS 35 ; [1943] 316 ; RSS 98 )

注六、 谷 3 : 14 ; 路 6 : 13

注七、 路 1 : 2 ; 宗 1 : 21 - 22

注八、 路 24 : 48 ; 若 15 : 27 ; 宗 1 : 8 ; 10 : 39 ; 13 : 31

注九、 路 24 : 44 - 48 ; 宗 2 : 32 ; 3 : 15 ; 5 : 30 - 32

注十、 宗 10 : 36 - 41

注十一、把 宗 13 : 16 - 41 与 宗 17 : 22 - 31 做一比较

注十二、宗 2 : 36 ; 若 20 : 38

注十三、宗 2 : 22 ; 10 : 37 - 39

注十四、若 14 : 26 ; 16 : 13。为原文之注十五, 因翻译语气的关系与原文之注十五互调。

注十五、若 2 : 22 ; 12 : 16; 11 : 51 - 52 ; 参阅 14 : 26 ; 16 : 12 - 13 ; 7 : 39

注十六、路 24 : 27

注十七、路 24 : 44 - 45 ; 宗 1 : 3

注十八、宗 6 : 4

注十九、罗 1 : 14。为原文之注二十, 因翻译语气的关系与原文之注十九互调。

注二十、格前 9 : 19 - 23

注二十一、路 1 : 1

注二十二、路 1 : 4

注二十三、参阅金口若望 ( John Chrysostom ) , Hom. in Matth. 1,3 ( PG 5, 16 - 17 )

注二十四、圣奥斯定, De consensu Evangelistarum 2,12,28 ( PG 24, 1090-91 ; CSEL 43, 127-29 )

注二十五、格前 12 : 11

注二十六、De consensu Evangelistarum 2,2,51-52 ( PL 34, 1102 CSEL 43, 153 )

注二十七、圣神启廸第 47 段 ( EB 565 ; AAS 35 ; [1943] 319 ; RSS 102)

注二十八、圣依肋内 Adversus haereses 3,1,1 ( Harvey, 2, 2 ; PG 7, 844 )

注二十九、宗座通函 「因为在有关圣经的事中」( Quoniam in re biblica ) ( EB 162 ; RSS 36 )

注三十、 圣神启廸第 25 段 ( EB 567 ; AAS 35 ; [1943] 322 ; RSS 104)

注三十一、圣神启廸第 25 段 ( EB 552 AAS 35 ; [1943] 311 ; RSS 93)

注三十二、格前 4 : 16

注三十三、 圣神启廸第 50 段 ( EB 556 ; AAS 35 ; [1943] 320 ; RSS 103)

注三十四、宗座通函 「因为在有关圣经的事中」( Quoniam in re biblica ) 13 ( EB 175 ; RSS 38 )

注三十五、Instruction De consociationibus biblicis ( EB 626 )

注三十六、同上 ( EB 622-33 )

注三十七、弟后 3 : 15 - 17

王敬弘 译

基督宗教的主要派别及其简介

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中文的“基督教”一词有时被用于专指基督新教。

天主教: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项圣事,即圣洗圣事、坚振圣事、修和圣事、圣体圣事(弥撒)、婚配圣事、圣秩圣事、病人傅油圣事。在这其中,弥撒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中,诵经也是天主教信徒经常进行的活动,这些经文大都是一些经过编排好的重要经文的连祷,例如天主经,宗徒信经和《玫瑰经》。

东正教:东正教派的神学和对于经卷的解释都是遵循基督教兴起初期所传下来的典范。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继续和延续基督传给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传给早期教会僧侣的神学和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正教是最保守的基督教派。

新教:新教具有与天主教和东正教不同的教义,比如:信义宗(路德宗)强调“因信称义”,即得以称义是不需要任何善行,只在乎信;人人皆可为祭司,因为彼得前书2:9“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只有圣经为最高的权威,并只承认洗礼和圣餐礼两者为圣礼,这与天主教和东正教注重圣事(即圣礼)的传统截然不同。

你好 可不可以把黄迦勒牧师的解经系列发给我呀?

很好的问题。感谢主,今天刚巧在为各常用的经典权威的查经资料收集各方观感,写简介。以下直接引用个人整理的部分内容:

编辑建议:

对于黄迦勒的系列文摘解经,总体上支持的肢体较多。

支持者们认为很不错,其注解相对严谨,各栏注解信息十分详尽周到,基本上各部分注解是传递真理教导,或正说中了当前一些教会或信徒的光景,有提醒或劝勉。这样的解经书,实属难得。

也有部分保守反对的声音,认为里面不少的灵意解经偏了圣经原本的意思,以至部分注解有些牵强,希望一些弟兄姐妹们不要对其盲目崇拜。

下面,做一些论述,与参考,建议。

首先,这套系列注解书注明他是“主编”,意即不全是他自己的见解,而是集众圣经学者的看法。

在已清楚表明注解种类的基础上,也要看好,并了解个人或教会的需求。看你们在一些卷或章节上,是更需要正统严谨的解经?还是更需要引申应用的解经?

黄迦勒的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前四项【原文直译】,【原文字义】,【背景注解】,【文意注解】,就是蛮严谨地正统解经。

排在后面的两项【灵意注解】,【话中之光】,由标题就可以看出是较为针对 引申应用的。

黄牧师如此特意排列,就是让读者自己能分辨。实际上,后面的联想引申应用也常很帮助到肢体。

所以,若是个别肢体“只看后两者”,就很可能得出比较有灵意解经的印象。

但若由前面一路看来——因为前面四项是很正统的,尊重原文与背景的——然后到联想引申应用,整体来讲,这样不应该定为灵意解经。

宗教。。。。。。。。

最近对宗教问题颇感兴趣,一番思考之后,得到两点体会,请各位评点,但愿不会贻笑大方。

1 宗教的核心是什么?

最初引起我对宗教的兴趣是因为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各种宗教中,神学家(或宗教学者)和广大教众对这种宗教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前者潜心于阐述和发展教义,后者则只关心教条(或戒律)和仪式。以佛教为例,对佛学家来说,佛教是那些据说充满了哲理和智慧的佛经,而对绝大多数信徒而言,佛教就是吃斋念佛、烧香磕头,深奥的佛理在他们那里只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这种差别只是简单和复杂的差别,本不会引起我的注意,让我吃惊的是,在教义和教条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甚至经常充满矛盾。教义说四大皆空,总之活着和死了差不多,却要求信徒不得杀生;高僧说要去除杂念,老太太烧香时却多祈祷保佑来生,多子多福。不独佛教,其他宗教也差不多。我看不出伊斯兰教义和不吃猪肉有什么关系,但后者却是我们识别穆斯林的主要特征。那么犹太教和割礼呢?基督教和十诫呢?共产主义和《中学生守则》呢?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它的教义是多么深奥和复杂,宗教的核心,也就是宗教真正起作用的部分,是它的教条和礼仪。所谓教徒,就是那些遵从这些教条和礼仪的人,这与他们是否知道、理解和接受它的教义,都没有关系。

我的观点可能受到这样的质疑:历史上宗教之间的冲突乃至宗教战争,不正是由教义上的差异引起吗?这难道不是教义发挥作用的证据?对此,我想可以这样回答:在历次宗教战争中,教义分歧只是战争组织者的动员口号,真正使军官和士兵能被动员起来,使战争得以发生的,除了宗教以外的利益之外,是因生活方式的差异而导致的对异教徒的憎恶,而生活方式的差异正是部分地由不同宗教的教条和礼仪的独特性所造成,虽然这种差异常常被使用含有教义的语言来表达。比如,当一个穆斯林指责一个异教徒“不敬神”时,他心里实际上想的可能是:“瞧,这群肮脏的家伙,竟然吃猪肉!”。

2 人们为什么需要宗教?

对于这个问题,我原先看法是:宗教是给人提供世界观的。人必须对世界有某种看法,否则内心便不会平静,无所措手足;有些人可以通过哲学思考获得某种世界观,或者通过阅读和聆听从哲学家那里取得,但是这两种途径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显得太费劲,他们宁愿选择简单而直接的宗教教义作为世界观,而且往往选择他们父母所信奉的那种宗教,因为这更加省事。

但是经过前面的思考之后,我已放弃这种看法,我现在认为:虽然人们的确从宗教获得世界观,但这不是主要的,人们需要宗教,是为了获得教条!而他们之所以需要教条,是因为教条能简化他们的生活。

人天生需要教条。这看起来好像不可思议——难道教条不是对人的意志和行为的约束吗?处处受到约束难道不会使人感到不便和讨厌吗?但是仔细想想,如果没有教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么复杂?我们必须对生活中面临的每件事情进行利益算计和权衡,以便作出最优选择。虽然经济人假设能够得到统计上的支持,生活中的个体并不会真的在每件事情上象经济人那样进行算计,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按习惯行事,而构成这种习惯的,正是一系列教条。当然,这些教条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被挑选和修正得更加经济;同时,教条一旦形成也会倾向于僵化,从而具有反经济性。

上述观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各种宗教教条都具有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已经部分的被上个世纪的人类学家们所揭示。印度和中国盛行佛教和其他主张节欲的宗教,是因为它可以缓解人口压力;伊斯兰和犹太教禁止吃猪肉,是因为非反刍的偶蹄类动物在缺乏块茎植物的情况下会与人类争夺食物;至于十诫的实用价值,更是显而易见。

以上两点看法的意义在于:我们对于一种宗教教义的否弃,并不能成为我们反对这种宗教的理由;当我们要求别人放弃他所遵从的教条时,应该首先考虑什么东西会取而代之;此时此刻,切不可天真地以为:他们将获得启蒙,从此以后理性将指导他们的生活。

分享给朋友:

评论列表

颜于橘亓
3年前 (2022-05-30)

河」:即今日的幼发拉底河,为东界。 「赫人的全地」:指东北的叙利亚。 「大海」:指地中海,为西界。事实上,神应许的这广大版图,以色列人只得到部分(因他们并没有遵行神的话),直到大卫和所罗门时才扩展至这些地界。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