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看 你爸爸现在有几种想法,1种就是和她玩玩罢了 根本谈不上结婚。2种就是已经动摇了,甚至在思考是不是要离婚了。现在那个女人已经在使坏了,你需要知道你爸的真实想法,不然你也不安心,但是有可能你说出了真相,你爸爸可能会生气,因为你知道了他的隐私,反而弄巧成拙,伤害了你们父女的感情,所以我说你先不要明讲,找机会聊聊天,编编你身边的事啦,比如你的朋友家里啦什么的,就说的和你家的情况差不多就行,看看你爸爸的反映如何,一方面没有当面说他,让他云里雾里,一方面给他提个醒,并告诉他你的想法,一方面你也可以知道他对这种事的态度如何,根据他不同的反映做出你是否真要点破这张纸吧,这样也能给他有个台阶下,男人是要面子的,成功男人更是如此。楼主不必过多忧虑,我估计你老爸不会把这段感情当真的。 但是你要从侧面提个醒最好,你爸可能会放弃那个女人,可能会继续在一起,以后的事就要看具体进展了,但我觉得红颜是祸水应该早断为好,日久恐生变故,关键还是你父亲,总之先提个醒,让你爸感觉到点,看他以后表现,如果还是这样甚至更离谱了,就该楼主出面了,那就到了楼主维护家庭这个门面的时候了,切记不可告知母亲,因为这样做只会伤害她,没有好处的!祝楼主好运!
何为成长的意义,那便是等到年老色衰时,能够回望年轻时候的模样。而如何回望,照片便是很多的纪念物。每一帧的记录,都是时光的痕迹。
网上风靡晒旧时照片的风潮。一个名叫华允庆老人晒出了自己与女儿两人在塔影湖的合影,并且几十年如一日,都在同一地方合影。很多人看到华允庆老人晒出的照片之后,称其为"编年体"
1980年华允庆心血来潮便带着自己蹒跚学步的女儿在影塔湖边留下了第一张合影。照片当中的女儿还非常的稚嫩,依靠在爸爸的腿边,感觉就好像是从童话故事里面走出来的小公主。
1984年,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华允庆又带着孩子在影塔湖边合影了。等到照片洗出来的时候,华允庆发现孩子的变化太大了。从那次开始华允庆决定每年都要带着孩子来这里合影,看孩子的成长。
而这一坚持便坚持了整整40年的时间,照片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华允庆从健壮的小伙子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而那个曾经站都站不稳的小姑娘,也变成了两个孩子的妈!看到这些照片之后,很多人感慨,时光真的催人老!
不过对于华允庆老人而言,最大的遗憾不是老去,而是只有一个女儿。1998年女儿去日本留学之后,就定居在日本。
当时华允庆和老伴两人便感觉到了孤单。可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一场意外夺取了老伴的生命,使得华允庆老人更加的孤苦无依。
作为独生子女,如何让老人不感觉到孤单呢?
1、多给家里打电话
子女成家立业之后,必定要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对于老人的关心必定是少了不少。但在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候,电话却是不能少了。空闲的时间,跟爸妈开开视频,让他们了解到你的现状。
当他们看到你们生活都安好的时候,他们也就安心了。而作为子女,也能够通过电话了解到父母的生活状态。
2、常回家看看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不希望成为孩子的拖累,不会将子女困在身边。但虽然嘴上说着不惦记,内心却是日思夜想的。作为子女,应该体恤到父母的想法。
在节假日的时候,多多回到爸妈的身边,哪怕是在做一顿饭,陪着他们聊聊天,他们也会感觉到幸福。
3、与父母同住
所谓"养儿防老",老人老了都希望待在子女的身边。一则是自己身体状况不好,希望子女能够照顾自己。二是有子女的陪伴不会感觉到孤单。而作为子女,在这个时候应该承担自己本该有的责任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华允庆老人之所以会感觉到遗憾,无非是孩子不经常在自己的身边,自己会感觉到孤单。
而作为独生子女,在成年之后也应该意识到在自己身上的责任,多多的陪伴着父母,以了却他们心中的遗憾。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最新公布】
更新日期:2015-02-28 推荐访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LiuXue86.Com -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最新公布】】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已经公布,下面就随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及颁奖词吧。
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二、"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三、好心人“炎黄”张纪清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江阴炎黄)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四、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五、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事迹:
爱·亲人 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六、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颁奖词: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
“也怕。”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个38岁汉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七、麻风病医生肖卿福颁奖词: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他是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事迹: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
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万分之0.5。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八、守护父亲朱晓晖颁奖词: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守护父亲朱晓晖事迹:
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
本年度“感动中国”的另一则亲情故事同样发生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九、科学先驱师昌绪颁奖词:
忧国不谋生。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科学先驱师昌绪事迹:
爱·科学 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13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其一是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11年1月12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十、陇海大院颁奖词:
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陇海大院事迹:
陇海大院爱心集体
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2008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夏季,陇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关注。
2014年5月16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奥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迹。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感动中国】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
集体奖
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这年头,“女儿奴”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儿了,可能真的是异性相吸,越来越多的老父亲对儿子态度寡淡,反将一颗心都扑到了闺女身上。
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从三岁宠到三十岁,爸爸们的“铁汉柔情”着实让无数人酸掉了大牙!
一位网友就晒出了自己跟爸爸的聊天记录。
一直都受父母庇护的乖乖女忽然有一天要离开家去外地工作了,做父亲的哪里能放得下心?除了一路上都在给女儿发消息以确保安全外,女儿刚到员工宿舍,爸爸就立即转账5000元过去让女儿添置一些生活物品。
不久后,这位父亲又给女儿转来了5000元,理由是:闺女待在宿舍和舍友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可能受了委屈也不敢说,所以还是出去找房子住比较放心。
很多网友看完后齐齐猛拍大腿:这样的爸爸请给我来一打!也有一些网友觉得自家老爸做得丝毫不比文中差,于是一场“拼爹”大战拉开了帷幕:
@满天星:我家两个孩子,我还有个哥哥,我们家就是典型的“女儿是宝,儿子是草”。我妈还相对好一点,我爸是出了名的女儿奴,只要家里买了什么好吃的,都是先让我挑,剩下的给我哥,哈哈,而且我吃剩下的饭菜我爸都会帮我清空。
我结婚的时候我爸陪嫁了一套市中心的大三居和一辆奥迪给我,婚礼上拉着我的手哭得稀里哗啦,还说以后会经常烧我爱吃的菜给我送去,我觉得这辈子能给我爸当闺女,是我最幸运的事情。
@爱吃榴莲不是糖:我妈生我的时候,我奶奶见是个女孩,一脸不高兴,我爸就特别兴奋地到处说他得了个闺女,还大摆了一场满月酒。
后来因为奶奶重男轻女严重,我爸不忍我和我妈受委屈,就从奶奶家搬出来住了,这些年我爸通过努力买了房子车子,还给我存了不少的嫁妆钱,我爸说就这么一个小棉袄,绝不能受一点委屈。
@红糖姐:小学的时候老师说我偷拿同桌的东西,我哭着说没拿,老师就是不信,后来把我爸喊到了学校。
本以为我爸会揍我一顿,结果我爸非常气愤地对老师说:你们又没有证据,凭什么认定东西是我闺女拿的?我闺女什么人我还不清楚吗?如果你执意怀疑她,那我们就去找校长!不得不说,那一刻,我爸真是太飒了!
@莎啦:只要逛商场必给我买衣服,说女孩子就是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考完驾照后,买了一辆新车给我练手;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闺女,最近缺不缺钱;家里指纹锁密码,银行卡密码都是我生日;只要出差,必给我带礼物……
我今年26了,但一点都不急着恋爱结婚,因为天底下没有比我爸对我更好的男人了。
父亲在女孩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1、 在父爱下成长的孩子更加自信
女孩子在性格上怯懦、自卑、敏感,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因为父爱的缺失。父亲的角色在孩子眼里通常是高大的、可靠的,父爱满满的孩子通常会具有自信和坚强的性格。
而父亲缺席孩子的成长,会让她们在生活中没有安全感,进而变得敏感、多疑、怯懦。此外,孩子在爸爸的陪伴下成长,有利于培养她们对家庭的责任心。
2、父女关系直接影响女儿今后的婚姻关系
很多女孩说:“我讨厌我爸爸,我找男朋友绝对不找我爸那样的。”
一位心理学家曾对一个男孩说,如果你想找一个女孩作为终身伴侣,可以先看看她和自己父亲的关系。如果她们父女关系融洽话,那这个女孩基本上也会与丈夫进行良好的互动。而如果女孩和自己父亲关系恶劣,或者说冷漠,那么这个女孩对男性的看法多半也会有偏差。
爸爸是女儿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奠定女儿对男人的看法,进而影响今后的婚姻关系。
3、不缺父爱的孩子有着更强的社交能力
一个健康完整的家庭里,包含着母亲的柔情、父亲的坚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够同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善良、积极、乐观的个性,也正因如此,他们的社交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你有没有一个“女儿奴”爸爸呢?你爸爸做过最宠你的事情是什么?
引言:孩子上大学是父母唯一的期盼,当孩子上大学之后,父母就会每个月给孩子打生活费。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说,女留学生因生活费不够而辱骂自己的父亲,他们的父女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一个行为?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当时这名女子跟爸爸要生活费的时候,爸爸却没有给她,就是想让她自己能够独立,当时父亲说自己已经五十一岁了已经老了,没有能力再养下去了。小编想说的是,既然已经二十多岁了,那么首先就应该学会自己独立,不要一直依赖于自己的父母,父母老了挣钱也非常的不容易。年轻就一定要多去闯一闯,不要总是觉得父母应该给你所谓的生活。
二、父女关系如何?
小编想说的是这位女生辱骂自己的父亲,显得非常的恶毒。这位女生不仅骂自己的父亲,甚至还诅咒自己的父亲,让很多人看到之后都留下了眼泪。父母养育孩子本来就不容易,别说还送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这样贵的费用让父母该如何承担?父母已经老了不能够说一直做你的避风港湾,你要做的就是要自己保证自己的生活。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好,小的时候这个女生做事情就独来独往而且一直压榨自己的父亲。
三、应该同情这名女子吗?
很多人都觉得这名女子在国外留学非常的不容易,如果没有生活费的话,很可能就会生活不下去。小编想说的是,其实大家没有必要同情这名女子,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何来会有好的学习?父母养育你并不是医生的责任,父母已经五十多岁了,你要学会换位思考,这个时候父母再想去挣钱是非常不容易。
很多父母都喜欢用相机来记录孩子的一点一滴,以照片的形式来记录着一个孩子的成长,而华允庆便是这样一个人,曾用照片来拍下自己和女儿在每一年的成长变化。华允庆是一名退休的公务员,并且还是一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
有一次他和朋友在美国看见一对父女连拍15年的合照新闻,心中便也有了这样的想法。在1980年,女儿只有一岁的时候,华允庆便带着女儿在湖边拍下了第一张照片,并且在后来一直坚持下去,在同一个地方,将女儿从小到大的模样都一一拍下来了,直到女儿结婚生子,还依旧保留着这种做法。
在2014年的时候,女儿已经是一个二胎妈妈了,在照片中华允庆手抱着女儿的第二个宝宝,笑容格外灿烂。并且去年是父女连续在同一个地方拍照的第40年。但是很不幸的是在2009年的时候,华允庆的老伴因为车祸去世了。
而只剩下华允庆一人独自生活,在女儿远嫁日本之后,华允庆也虽然一直非常乐观,常常去旅游这些,但是因为自己一个人生活,所以常常感到特别无助。有一次华允庆胆结石犯了,夜里肚子疼的难受,但是女儿却因为还在日本,所以赶不回来照顾自己。而网友也纷纷表示:老人独自在家生病,只有一个孩子,还远嫁在外赶不过来照顾自己,确实有点遗憾。
01
生活中有许多家庭都只有独生子女
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常见到,许多家庭都是只有独生子女的,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好处有很多,也方便教育,并且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也不用面对那些家庭争吵或者是不公平待遇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把全部的心思都灌注于一个孩子的身上,也可以更好地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但是只有独生子女的家庭中,还是会常常面对一些"难题"的。
02
只有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常常面临着许多"难题"
虽然只有独生子女的家庭有许多好处,但是毕竟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而作为独生子女,在长大之后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同时面对着两个家庭的压力,所以常常都会很难兼顾,也会面临着许多"难题"的存在。
独生女面临的"难题"有哪些:
1、家庭经济压力较大
作为独生子女,若是在组成新的的家庭,在赚钱养家的同时,还有公公婆婆要赡养,同时还面对着自己孩子的一切生活费和教育费,没有兄弟姐妹的帮衬,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家庭经济压力是比较大的。
2、父母的养老成了个问题
由于家庭里面只有自己一个独生子女,所以父母的养老问题也摊在了自己的头上,若是女儿远嫁,而家庭压力又比较大,那便很少时间来去照顾自己的父母,若是家庭不允许也不能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居住,所以父母的养老也成了个问题,万一处理不好还会让自己背上一个"不孝"的罪名。
03
身为独生子女,该如何应对这些"难题"
1、女儿尽量不远嫁,离父母住的近一些
在只有独生女的家庭中,作为女儿更要懂得体恤自己的父母,父母把自己养大不容易,而自己也不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远离父母,若是可以的话,尽量不要去远嫁,并且在嫁了人之后和父母住的近一些,这样也方便照顾。
2、若条件允许,可以把父母接来同住
无论是父母思想多么"佛系"都好,更希望的还是可以一直陪在自己的孩子身边,所以若是一个家庭的条件允许,丈夫也同意,便可以把父母接过来和自己一同居住,或者是将父母接到与自己比较近一点的地方,这样父母也会过得比较开心一些。
3、常常抽出时间来陪伴父母
有一句话叫做"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就算是亲情这方面也是如此,小时候父母陪我们长大,而在父母年迈之时,也应该陪着父母一起慢慢变老,所以无论是自己的工作有多忙,都要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伴父母,和父母多聊天,让父母感受到自己对父母的爱。
结语: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对于只有独生女的家庭也更是如此,自己迟早有一天是会离开父母,但是父母却只有慢慢老去,所以作为独生女,尽量做到不远嫁,多抽出时间来陪伴父母,这样父母才会更开心。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